知識是網不是樹#
大約半年前在耳鼻喉科自學了顱底解剖,當時自學顱底解剖時完全不知道它會有什麼用處,主要原因覺得好玩、好奇且有一定挑戰性(顱底解剖是大家公認比較困難的),當然也有直接原因是老師指定題目不好意思改(老師:“你是骨科的,給咱們講講顱底解剖吧”)
為了給大家講好,我把 b 站的相關視頻基本都刷了一遍,後來又花了一整個晚上用解剖圖譜做出課件,最後出來的結果很好,首先是我自己當時學懂了,其次錄制出來的教程也幫到不少人,甚至半年後已經忘光光的現在的我再看一遍又可以學懂。不過那個時候我心底還會有些別扭:花了這麼長時間學習一項似乎和骨科(骨科一般不會碰頭顱)以及中醫沒什麼關係的內容,值得嗎?為什麼我不去學更重要的執業醫師考試內容呢
最近偶然碰到腦外一例顱咽管瘤(一種長在鞍區附件的腦瘤),正好就用到相關知識,比如鞍區附近包括腫瘤在內有哪些結構,從額入路會經過哪些組織?我突然感覺自己當時畫的功夫沒有浪費,這不就用上了嗎?再想想那些我曾經投入大量精力的看似無用的功夫,比如非甾體抗炎藥、右心衰竭,每次艱難的從零開始,查閱大量視頻、圖書、論文,都是在一點點完善我的知識架構。
醫學知識並不像書本那樣分門別類,好像植物的枝幹一樣,一根一根開枝散葉,它更像一片蛛網,今天點亮一個知識點,明天再點一個,一個又一個,最後彼此連接成為一片大網,網越大,遇到新的知識越容易和已有的網建立連接,也就學起來越快。
如果沒有既往耳鼻喉科顱底解剖、腦病科大腦解剖的學習經歷,今天學到顱咽管瘤我肯定得從這兩個學起,不然鞍區、垂體、視神經這些結構的位置、神經都不清楚,哪能聽懂顱咽管瘤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呢?更跟不上接下來手術治療的思路。
勇於成為異類#
我以前一直以為人只要想做什麼就能做到什麼,最近我越來越感覺到環境的重要性。當大家都在學習的時候,我大概率也會跟著學習,而當別人都在偷懶時,我大概率也會跟著偷懶,想了想,很大的原因是怕自己成為一個異類。
最近在兒科輪轉,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玩手機,部分同學在準備考試,幾乎沒人參與兒科醫療實踐(門診、推拿),一開始我也在玩手機,但我總覺得不得勁,一方面我的手機沒什麼可玩的,另一方面我感到焦慮,一種既然來了兒科,不學點什麼豈不是浪費機會的焦慮。
後來我開始主動聽老師的問診,如果人不多的話我會直接代替老師問診,看到各種各樣的患者,腦子裡的問題越來越多,一有空就問老師,往往能得到非常耐心細緻的回答。收穫了很多臨床經驗
- 小孩輸液多了會得結石,然後腹痛,因為頭孢曲松容易和尿液、膽汁產生聚合物
- 腺樣體 / 扁桃體肥大最好別切,切了的話,感染將掠過鼻咽喉,直入下呼吸道
我想這些東西如果我沒問,老師沒答,我自己面臨這些情況往往不會有好的結果。小孩子肚子痛,我不可能想到要問他以前輸液多不多,扁桃體增生嚴重那就切了唄有什麼要緊的?
大家都在往左走的時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燃起來,勇於成為異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