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準備開一個新的系列,靈感來源於上一篇的待人如己,待己如人,更早的靈感來自於女朋友的發現 ——“你怎麼從來都不講你的過去?”,總得來說我意識到自己在有意識去忘掉什麼,大概這是一種自我保護。這種事情很常見,往往是很難靠自己發現的,我也不例外。如果一直讓自己不去看那些過去,一直讓自己躲起來,就一直不能邁過去,所以我開了這個系列,主題就叫 “看見我”,這一篇先從我最不想回憶的我的衡水制青春說起。
注意,接下來我寫的內容並不是想批判衡水制,我不想否定我經歷的任何過去(這種事我以前會幹,埋怨父母,學校,社會等),因為正是它們構成了現在的我,我的目標是看見,理解,接受,超越,能不能實現最終目的我不知道,但我現在要開始做起來,試著去看見。
回憶我的高中#
如果你問我一想到我的高中我第一印象是什麼,我會說是跑來跑去趕著吃飯、密密麻麻的教室裡同學們叽里呱啦在背書、老師講課聽不進去我在底下打瞌睡、走讀以後我媽早晨做飯,等等。畫面非常混亂,已經開始有點模糊,真是恐怖,不過才過去六七年,占據我人生接近八分之一的高中我已經忘掉差不多了(寫下本文的時候我 24 歲)。
接下來我嘗試去挖掘一下,從一個點入手,看看能聯想到什麼,比如背書這個場景,emmm,比如背語文,語文課有一個必背清單,早自習大家要背語文的話一定會背幾首古詩詞,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會抽查。
我們的語文老師很嚴格,瘦瘦的一位女老師,大概三十歲左右吧(大部分的老師都是這個歲數,四十多的老老師和二十多的小老師都不多),經常會揪著我們背錯的內容懲罰,具體形式我不記得了,打手心?罰站?還是什麼?我應該是經常被懲罰的那個,因為我一直都不擅長機械記憶,從小到現在都不擅長,我很佩服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但還能幹下去的人。我背得最好的是屈原的的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那一段(不過現在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還有不是必背清單的《國殤》,當時怎麼背的呢?我把自己當成屈原了😂,給我那個悲傷啊,一邊背一邊自己生氣,這樣子背下來的,至於《滕王閣序》就是我最難背下來的,看著挺酷炫,一點背不下來,背了忘忘了背(我對初中高中的知識點可能會記混,滕王閣序好像是初中來著?)。
與之類似,數學裡有很多公式我也完全記不下來,每次考試都是現場畫圖推導,比如三角函數的各種公式,如和差角公式等(我也忘光了,先查的,如果錯了請指出)。
和角公式
差角公式
這種必須理解才能記憶的特點逼著我深挖很多層知識,我記得有一個關於幾何的公式,它的推導在教材的拓展裡,老師壓根不講,也根本沒用同學關心,只有我從頭看到尾看完理解,並且合上書反復推算直到自己可以隨時在考場展開,不然我根本記不下來這個公式。
面對應試我這樣的人很吃虧,別人套公式可能三兩下答案就出來,我得先花好幾分鐘把公式推出來才能解答,這直接導致我數學往往寫不完,不是我不知道怎麼寫,我是真的記不住,跟那首《滕王閣序》一樣,忘了背背了忘,我不比別人下的功夫少(那些壓軸題我一樣寫不出來,這跟會不會推公式沒關係,能推我也寫不出來)。
現在已經研究生了,我依然要面對醫學院的各種考試,我的死記硬背能力依然很糟糕,但是這個特點依然催促著我深挖很多層,比如學一個方劑,我為了背下來可能要把原文、後人對原文的批注衍生、老師的講稿全都過一遍才能理解,才能背下來。比如學到黃疸,我得把生理學膽紅素的代謝學透,才能理解 “黃疸為什麼會黃” 這個看起來很簡單不用考慮的問題。但也正是這種倒逼,我對這類認真學習過的知識印象特別深刻,未來碰到相關知識能夠快速的綁定起來,因為我已經打好了這塊地基。這也是為什麼我學到現在反倒覺得學醫真的得理科生來幹,這種推理、衍生的能力確實非常中藥。我也越發覺得醫學其實越學越簡單,只要把基礎知識打好,臨床問題不過是建立知識間的關聯,永遠逃不出生理病理和診斷(不過我現在也慢慢開始抓大放小了,知識太多,不是所有都得這麼搞)。
end#
不知不覺已經叭叭兩千個字左右了,這篇文字從最開始的模模糊糊的記憶一路拐到自己學習上的特點,還是如開頭所說,不做任何評價,我的衡水制青春就是我的一部分,我要做的只是看見,理解,接受,如果能超越就更好了。
很神奇,寫完這些東西,心裡突然暢快了很多,可能我的潛意識借此消解了一個鬱結吧,感謝你看到這裡,祝你肝氣舒暢,脾胃通調!
more#
回看一遍,結束的有點突然,之後會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