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王白水

白水房

志闲少欲,心安不惧 泛中医论坛https://forum.beginner.center/
github
xiaoyuzhou

A006心理學只能解決一些問題

最近在讀多談談問題(單讀 33)- 吳琦,很硬,幹貨很多。已經看了兩章,一章是 “戴錦華 火焰與黑洞 —— 媒介的變化,如何改變我們”,主要講媒介,相關讀書筆記未來會出現

今天要寫的是另一章 “崔慶龍 下沉年代,我們該如何保持樂觀”,裡面的一段話和我之前聽到的一期播客有所重疊(各站停車第 66 期 ——年輕人困在孔乙己的長衫裡了嗎?聊聊「學歷社會」),所以連起來一起寫

先把這段話摘錄如下,如果你覺得太長,可以直接看下面的總結

羅:如果我們說這種普遍性的低沈是一個真問題,您剛才也講了,它背後有很複雜的社會結構變化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學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比如,我看到這樣一種說法,認為心理學可能提供了不少描述和解釋工具,借助它提供給我們的概念、理論甚至方法,我們能夠分析出自己的根源問題。但很多時候好像也只是止步於此,它並不能幫助我們進一步解決問題。心理學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在哪裡?心理咨詢師能做的和不能做的,分別是什麼?
崔:這兩年越來越有一種體驗,仿佛所有的宏觀問題都想讓心理學去回答。我不認為心理學在宏觀系統內有那麼強的調節能力,相反,我認為它是社會末端系統的維護者,是在這個層面引發人們對一些問題的普遍重視。對於環境參數的變化,心理學只能回應,而不能回答。我以前接受了很多採訪,回答了很多問題,但是如果你仔細去看,它已經不僅僅是心理學的範疇了,那是我將一個人的心理境況納入到社會學、經濟學框架下,得到的我個人對於這個世界運行規律的理解。它甚至不能算一種解釋,僅僅是一種理解。如果說我能通過這樣的對話去影響些什麼,那麼我希望人們能夠知曉,那些我們所有人認為是對的事情,那種激進的物質主義,在很多時候會長遠地破壞一個人的心理幸福,甚至會破壞所有人的心理幸福。
那麼心理學能做什麼呢?有很多心理學家都在自己的科研領域,或者咨詢室裡默默無聞地付出著,他們在自己的縱深領域中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幸接觸到這些資源和服務,除非我們大多數人都能被這種關懷和服務所覆蓋,但從經濟現實的角度去講,這又不可能。因此我們又需要一種傳播意義上的泛心理學,能夠在廣義上調節大眾情緒,增加自我理解的可能性。比如我每天發微博,很多人看了確實有被安撫的感覺,安撫也是一種價值,更準確地說,安撫是一種情緒調節。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種能力來調節自身的情緒,因為我們的情緒每天都在被一些不確定的事情擾動,如果情緒長期不能調節,它就會變成問題、病症,所有的心理問題其實都是積累的結果。所以你看,我沒有給出建議,沒有指導什麼,甚至沒有說教,我只是在描述一種心理現實,但很多人對於這樣的敘述本身就有感覺。這就是我曾經所說的 “心理氧氣”,自體心理學家稱它為自體客體體驗,或者叫密友自體客體體驗,即一個人和另一個同類共享某種體驗的感覺,這種感覺能夠幫助一個人理解和接納自我經驗。
然後就是個體的心理治療,這還能和我們前面聊的話題對應上。你說現在很多人內心有一些東西不能講出來,我覺得咨詢師提供的最底層的價值,就是不帶評價地傾聽。這種傾聽能讓一個人把自己心底最深處、在別人那裡難以分享的情緒痛苦和隱秘感受分享出來。情緒的不可分享性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傷害極大,如果有一個場所能讓你把話講出來,這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有很大幫助,有疏導的作用。弗洛伊德和布洛伊爾曾經探究過一個叫安娜・歐的患者的病例,她有很嚴重的神經症症狀,咨詢師沒有做什麼,就是經常聽她講話,她的症狀慢慢就消失了。我說它是一個最底線的價值,因為心理咨詢不僅僅是傾聽,還要能回應,能理解和詮釋,這些都是來訪者在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長上最需要的東西,而這些又是很多人在現實中難以尋覓的。
宏觀上,我覺得心理咨詢師確實做不了什麼,就像我以前說,當一個社會出現問題、人們普遍被某種消極情緒影響的時候,可能需要更多的社會學家或者人類學家,在架構設計的層面對它重新優化。這個時候,宏觀層面的一點點更改,都有可能讓個體抖落很多不必要的沉重,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的作用可能更大。如果說他們起的作用少了,下面打補丁的人就需要很多。為什麼現在都說咨詢師熱門,就說明需要打補丁的地方越來越多,這是效率比較低的事情,應該雙管齊下去改善才比較理想。

總得來說,這一組問答告訴我們心理學的作用是調整面對問題的反應,它並不能解決問題,比如面對考試,可以坦然準備,穩步復習,也可能慌得一批,拖到最後。如果問題很大,也許怎麼調整也沒用,比如平時都是預留一個月復習,結果期末突然提前到明天,難度還要加高,再怎麼調整心態,考試成績也不會多高。

接下來聊聊這期播客,下方是節目的官方介紹和主要內容,建議聽完再看本文,如果你不想聽,可以直接看下面的總結

魯迅筆下的 “孔乙己” 忽成熱點。先是有找工作難的失意年輕人感慨,“學歷不僅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臺,是脫不下的長衫”,正所謂 “少年不識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這番話也引起了網民的共鳴,大家紛紛以此自嘲。用孔乙己自比,本是互聯網上常見的情感宣洩。然而,正如我們在 “吃苦敘事” 那期分析的,主流媒體急忙下場,對網民的自嘲展開居高臨下的批判和說教,“當代有志青年絕不會被困在長衫中”,“我們只有脫掉了思想上的‘長衫’才能真正跑起來” 等等言論,激起了輿論的熱議。
本期我們從魯迅創作《孔乙己》的時代背景出發,討論學歷社會與 “學歷通脹” 的形成與困境。標籤化盛行的現代社會,流行著病態的暴富神話(像是日入 xx 元的副業等等),但在社會兜底與保障機制不完善的前提下,這些神話並不能成為緩解就業壓力的良藥。學歷作為現代社會中 “信任體系” 的一環,是必不可少的。而學歷通脹是學歷社會難以避免的傾向,但一味鼓勵大家 “脫下長衫”,不去反思大學教育、社會保障等機制性問題,對問題的解決毫無幫助。
| 談話人
蛋妞、小盒子
| 時間軸
1. 爭議緣起與社會背景
03:10 向來居高臨下的主流媒體又 “翻車” 了?
09:33 我們從小接受的 “批判舊社會” 的訓練,如今卻指向了當下
13:30 孔乙己是新舊時代交替下的犧牲品,也是折射社會病理的鏡子
19:46 長衫不是你想脫就能脫下來的,體能的限制難以逾越
25:46 “物質極大豐富” 的當今,對社會物質條件的焦慮卻與日俱增
32:50 我們需要的不是 “暴富神話”,而是兜底和保障
2. 學歷社會與 “學歷通脹”
36:24 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讓學歷成為一種評價他人時好用的標籤
44:57 學歷是社會信任體系裡不可或缺的 “資格”
51:20 哲學家修摩托車:人們並非不知道體力勞動的充實和快樂,而是擔心沒有生活保障
57:25 如果追求學歷不可避免,至少努力改進教育方式和培養機制

這期播客談到了很多內容,我只挑其中和上面問答內容相連接的一部分說說:年輕人面對現狀唉聲嘆氣,前輩們出於好心引導,將問題歸結於年輕人不願奮鬥,但這本身就是一個大範圍的問題,並不是簡單說說調整心態就能解決的,所以年輕人對這類說教並不買賬,正如問答中提到的

當一個社會出現問題、人們普遍被某種消極情緒影響的時候,可能需要更多的社會學家或者人類學家,在架構設計的層面對它重新優化。這個時候,宏觀層面的一點點更改,都有可能讓個體抖落很多不必要的沉重,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的作用可能更大。如果說他們起的作用少了,下面打補丁的人就需要很多。為什麼現在都說咨詢師熱門,就說明需要打補丁的地方越來越多,這是效率比較低的事情,應該雙管齊下去改善才比較理想。

這組問答和這期播客讓我明白,“調整好心態啥都能行” 是一種錯覺,人定勝天真實存在,但不多,能做到的都是人中龍鳳。而我作為一個普通人,既要調整內在心態,也要承認外在因素,有些情況調整自我可以行,有些情況使勁辦法就不行。

剛意識到這點我有些悲觀,後來又一想,做好自己能做的就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